1. 主頁
  2. 社會
  3. 移民

【報道】關卓中《吃飯沒?》:每一餐美食背后都有一個遷徙與扎根的動人故事

文化身份比族裔身份更加重要:本周六,關卓中將出席溫哥華“文學亞洲,LiterAsian”研討會。

Have you eaten? Cheuk Kwan

關卓中作品《吃飯沒?》將于5月2日在臺灣發行。

照片:Radio-Canada / submitted by Cheuk Kwan

Yan Liang

———————

華裔導演、作家關卓中(Cheuk Kwan)花費四年時間周游世界,在2005年推出15集的系列紀錄片《中餐館》 (新窗口),因為他相信, 中餐館,是海外華人長久以來最顯著的文化標志

2022年,他把全球中餐館采訪過程中收集的訪談、圖片,以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思考寫進了英文作品Have You Eaten Yet?,這本書得到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的書評和推介。

本月,中文版《吃飯沒?》將由臺灣大塊文學出版 (新窗口)

關卓中告訴記者,這本書原本用英文寫就,為的是向西方讀者介紹華裔移民和隨著移民被帶到世界各地的華僑和他們的中餐館,現在,從英文回譯成中文,他希望和全球華人分享作為僑民、游子的人生故事

重回臺灣是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出生于1950年,成長過程中,中文熏陶都是在臺灣文化中醞釀而成的,臺灣保留了真正的中華文化。想到這本書最終回到它的母語,非常親切。而于我,仿佛是游子回鄉,有近鄉情怯之感。
引自 關卓中

為這本書作序的廚師、作家譚榮輝(Ken Hom)表示,很少有作者把社會史、族群遷移與離散、區域政治學等領域統整起來,更厲害的是還加上美食,關卓中正是這樣的作者。

而臺灣大塊出版社表示,這是一本景色壯麗、帶著冒險和意外發現的無畏游記,是描繪全球移民的活地圖,也告訴我們一頓美食總會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

文化身份VS種族身份

關卓中有著多重身份,他是作家、導演、也是社會活動人士,而他的專業領域是資訊科技。

他出生在香港,成長在新加坡、日本,在美國讀大學,之后移民加拿大,也曾在中東和非洲等地生活過,可謂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七零年代末,他作為主編參與創辦了加拿大第一份亞裔文化藝術雜志《亞裔加人,the Asianasian》。他也是華人平權會,CCNC的創立者之一,他還是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TADC)的共同主席。。

關卓中認為,是自己的經歷和天生的正義感,推動他幾十年來一直關注并積極參與華裔社區事務。而他更認同自己的藝術家身份,覺得更具有個性、無可替代。

在《吃飯沒?》的序言中,關卓中寫道:在周游各國的這四年里,我常反復問自己,我是誰?我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日本人?美國人?還是加拿大人?

這個過程中,他遇到許多人像我一樣在尋找自我的身份認同,進而感悟到,我們這樣的人,能迅速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 不是對一個國家,而是對這個世界

我希望說的是,身份(Identity),和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兩回事。我們第一代,自然帶著原居國的文化,尤其像我,走過那么多地方 ,但文化身份更加重要,你的文化認同、你的價值觀屬于哪里。比如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你可以有對中國飲食傳統文化的喜愛,但也有對民主自由價值觀的認同。
引自 關卓中

他表示,這次與譯者張茂云合作愉快,也是一個學習和認識的過程,比如臺灣國語當中很多菜名和粵語是不一樣的,習慣的用法也不盡相同。而英文寫作過程中,為更好的幫助讀者理解,他使用了不少英語讀者更為熟悉的參考資料,這對翻譯來說是增加了另一道難題。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

當年,關卓中先生耗時四年,走訪了從加拿大、特立尼達、馬達加斯加、到古巴、阿根廷,巴西,再到印度、土耳其,以色列的十幾間中餐館,描述這些餐館的主人們或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或為了躲避戰亂,或因逃離政治動蕩,被連根拔起,再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栽種,并扎根、枝繁葉茂的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關卓中表示,由于自己個人的經歷,對離開故土的華僑,他感同身受。他希望拍攝一部片子來講述世界不同地方的華僑,把他們的人生故事展現給大家。而什么是最可以反應這個群體的事情呢?那就是中餐館。

他還介紹說,華裔流散扎根的過程中,把中餐帶到世界各地,與當地飲食結合,而多年之后,這類融合美食有可能被推向全世界。比如,在多倫多年輕人中風靡的印度客家菜,就是印度加爾各達和客家菜結合的結果。

Literasian 放大照片 (新窗口)

溫哥華的亞裔文學節將在本周六舉辦座談,討論第一份亞裔文化雜志《亞裔加人》的重要性。

照片:Radio-Canada

《亞裔加人》雜志

從1978年到1985年,關卓中擔任總編,和友人共同創辦了加拿大第一份亞裔文化藝術雜志亞裔加人,Asianadian (新窗口)

本周六(5月4日),亞裔文學節上,關卓中將會和Angie Wong以及Tonny Wong舉行對話,介紹這本發行了七年的出版物的重要性.

asianadian cover

《亞裔加人》第二期封面。

照片:Radio-Canada / https://www.asianadian.ca/

這本雜志是亞裔社區中最早提出反種族主義,反性別歧視,反同性戀恐懼的進步理念,也引領了更多亞裔雜志的誕生,比如在九零年代出現的Ricepaper。它還為當時新興的亞裔加拿大作家、藝術家、音樂家、活動家和學者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平臺。

最近,學者Angie Wong出版了 “Laughing Back at Empire ”,專門就對他們出版的24期雜志做了研究。

Angie 表示,最初采訪這本雜志的編輯和藝術家,是因為他們對反種族主義的知識,以及如何回擊反亞裔仇視的話題,但后來,她希望更多地了解七八十年代加拿大各地的種族關系背景,及這本小小的草根雜志如何改變人們對生活、對草根行動主義、以及社會正義途經的看法。

作為獨立雜志,它引領了加拿大全國范圍內,就亞裔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展開對話,它激勵了更多亞裔加拿大雜志誕生,并為之后幾代亞裔加拿大雜志鋪平了道路。,它還為當時新興的亞裔加拿大作家、藝術家、音樂家、活動家和學者建立了一個國家平臺。

Yan Liang

頭條